毛澤東遺體保護
1956年,毛澤東曾在遺體火化的倡議書上簽字,是政治局裡第一個在文告上簽字逝世後遺體火化的領導人[1]。根據毛澤東晚年及臨終前的意願,毛澤東希望能落葉歸根,歸葬於湖南湘潭韶山。
1976年9月9日零時10分,經連續4個多小時搶救無效,毛澤東心臟停止跳動,在北京中南海202別墅內逝世[2]:466。
毛澤東的遺體保護工作,最初被稱為「一號任務」。後來任務總量擴大,遺體保護、水晶棺製作和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統稱「一號工程」。
初期防腐工作[編輯]
2時許,中央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確定要保護毛澤東遺體,讓各界人士弔唁、瞻仰,時間初步定為15天[1]。中央安排北京醫院院長林鈞才等6人組成的醫療小組前往越南考察胡志明遺體保護工作。時任衛生部部長劉湘屏趕到中國醫學科學院,經與院黨委書記楊純協商,將遺體保護任務交給醫科院基礎醫學組黨支部書記、形態學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靜副博士。徐靜上世紀50年代曾在蘇聯讀過三年研究生,獲副博士學位[3][4]。
凌晨4時,衛生部值班室秘書江煥波敲開徐靜宿舍的房門,將徐靜送至中國醫學科學院大門口。在院子裡焦急等候的劉湘屏與徐靜一同趕往中南海[4]。
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向徐靜交待了毛澤東遺體需要進行保護,時間15天左右。徐靜對列寧的遺體保存稍有一點兒耳聞,但不知道具體細節。相關技術被蘇聯列為國家機密,從不對外公布[3]。徐靜仔細查看毛澤東遺體後,返回醫科院。經院黨委書記楊純研究決定,徐靜牽頭負責此事,解剖教研室副主任張炳常和形態教研室的副主任陳克銓參加,組成三人小組。
根據陳克銓後來接受採訪時回憶稱:「當時因為跟蘇聯關係很緊張,所以我們去了幾個人到明志明那個(墓)。後來聽說也沒看到明志明的遺體,只是跟他們討論一下,有些東西他們也不會去講,所以很多的東西最後還是我們自己弄的。」[5]
張炳常此時正在平谷區接受教改和和貧下中農再教育,院裡立即派車去接[3][4]。陳克銓着手準備藥品、器械。徐靜大清早前去拜訪她的老主任——全國著名解剖學專家張鑒教授,向他了解孫中山遺體處理情況,後又拜訪了一位病理科教授[4]。9時左右,三人碰面,共同商定了遺體初期防腐的方案[3]。
10時,三人攜帶藥品、器械準時來到中南海。華國鋒此時正在毛澤東臥室旁邊一間大會議室主持召開會議。徐靜向在場的人匯報方案,解答台下問題[3]。方案被批准後,徐靜三人小組對毛澤東的衛生間進行徹底的清潔打掃和消毒,作為工作場地。
準備工作就緒,已至中午,三人開始往遺體裡注射甘油、酒精和福爾馬林等混合成的防腐液[6],下午兩點半,順利完成了全過程[4][7]。
9日下午4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外宣布毛澤東於當天凌晨0時10分在北京逝世的消息。
10日,中央政治局一致決定對毛澤東遺體進行永久性保護,以供後人瞻仰。專家們請示華國鋒等人同意後,採取了大劑量注射防腐液的方法,但注射後遺體產生腫脹現象[3][4]。經過揉擠等處理,到11日清晨,面部明顯消腫,兩耳外翹也不明顯了,頸部還是很粗,其它部位則被衣服遮擋,將就可供瞻仰了。
中共中央決定,從1976年9月11日至17日,毛澤東遺體要移進人民大會堂,供群眾弔唁、瞻仰[8]。
11日清晨,遺體開始向人民大會堂轉移。同日,防腐小組(後改稱衛生保護組,再後來被正式命名為遺體保護科研領導小組)成立,組長是衛生部副部長黃樹則,領導成員有: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吳階平、北京醫院院長林均才、解放軍305醫院院長李志綏和徐靜,組員包括臨床、病理、解剖、組織胚胎、生化和微生物學專家30多人[4][7]。
11日10點,弔唁正式開始,由於定製的棺罩還未做好,遺體是敞放的。啟動了大廳內全部的風冷設備,使室溫降到了15℃以下[8]。
11日午夜,毛澤東遺體被放入趕製好的能夠降溫、隔氧的有機玻璃棺中[8]。
12日的政治局會議上,華國鋒發言稱,「我現在向大家宣布,經過越南專家組和中國專家的共同努力,主席的遺體已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可以永久保存了。」會議最後決定在天安門廣場立即修建紀念堂,安放毛澤東遺體,供全世界人民和中國人民瞻仰[1]。
13日,中共中央專門設立了華國鋒為組長的「毛主席遺體保護領導小組」[4]。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國務院副總理谷牧擔任辦公室主任,小組辦公室設在北京市西城區西黃城根南街九號[9]。當時凡屬涉及毛澤東後事的任務都須高度保密,辦公室對外稱「國務院第九辦公室」,簡稱「九辦」[4]。
至17日,群眾弔唁、瞻仰結束。18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追悼大會。
「769」地下室[編輯]
9月20日凌晨3時50分,毛主席遺體由華國鋒、汪東興等一行人護送離開人民大會堂,穿過長安街,駛向林彪生前居住的毛家灣。在毛家灣一院落內有一寬闊的地下通道,足以使4輛汽車並排通過,進入通道100米後,到達代號「769」(毛澤東逝世日期為76年9月)的地下室[7]。
此處原來是某醫院的地下手術室,設施完善。按照遺體保護的要求,北京冷凍機廠在一周時間內對每個房間進行了改造,具備密封、隔氧、低溫的環境,用作毛澤東的遺體保護室[7]。
保護室的中央是一個巨大的鈦金屬容器,裝滿了專門配製的用於遺體長久保存的藥液。遺體移來第二天,即被浸泡於藥液中[3][7]。遺體保護小組在此地下室工作近一年,1977年8月20日凌晨,毛澤東遺體離開「769」地下室,駛向毛主席紀念堂,於當天上午遺體移入水晶棺內[7]。
毛澤東水晶棺[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 ↑ 1.0 1.1 1.2 毛主席本想百年之后落叶归根. 新華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8).
-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逄先知、金沖及主編 (編). 《毛澤東傳(第六卷)》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中和出版. 2011. ISBN 978-988-15116-8-3.
- ↑ 3.0 3.1 3.2 3.3 3.4 3.5 3.6 生活報新街派. 毛泽东遗体是如何保存的. 新浪新聞.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酿得风采驻宇寰. 中國機關後勤. 1999, (第6期).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9).
- ↑ 《上海纪实-档案》 20160217 青松不老——揭秘毛泽东身后的“一号工程”. 央視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0).
- ↑ “一代国医”吴阶平. 人民文摘.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0).
- ↑ 7.0 7.1 7.2 7.3 7.4 7.5 毛泽东遗体保护工作揭秘. 韶山新聞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8).
- ↑ 8.0 8.1 8.2 毛泽东遗体保存过程. 文摘報. 2010年12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8).
- ↑ 王恩收. 毛泽东遗体保存始末. 《黨史縱橫》. 2009年, (第7期).
本頁面部分內容來自維基百科
編輯需知[編輯]
毛澤東死後最初幾天發生的事情,各方記載略有差異。本條目主要參照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官網刊登的一篇文章(存檔)(文章轉載自《中國機關後勤》,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的機關刊物)對各方說法進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