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遗体保护
1956年,毛泽东曾在遗体火化的倡议书上签字,是政治局里第一个在文告上签字逝世后遗体火化的领导人[1]。根据毛泽东晚年及临终前的意愿,毛泽东希望能落叶归根,归葬于湖南湘潭韶山。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经连续4个多小时抢救无效,毛泽东心脏停止跳动,在北京中南海202别墅内逝世[2]:466。
毛泽东的遗体保护工作,最初被称为“一号任务”。后来任务总量扩大,遗体保护、水晶棺制作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统称“一号工程”。
初期防腐工作 编辑
2时许,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确定要保护毛泽东遗体,让各界人士吊唁、瞻仰,时间初步定为15天[1]。中央安排北京医院院长林钧才等6人组成的医疗小组前往越南考察胡志明遗体保护工作。时任卫生部部长刘湘屏赶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经与院党委书记杨纯协商,将遗体保护任务交给医科院基础医学组党支部书记、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静副博士。徐静上世纪50年代曾在苏联读过三年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3][4]。
凌晨4时,卫生部值班室秘书江焕波敲开徐静宿舍的房门,将徐静送至中国医学科学院大门口。在院子里焦急等候的刘湘屏与徐静一同赶往中南海[4]。
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向徐静交待了毛泽东遗体需要进行保护,时间15天左右。徐静对列宁的遗体保存稍有一点儿耳闻,但不知道具体细节。相关技术被苏联列为国家机密,从不对外公布[3]。徐静仔细查看毛泽东遗体后,返回医科院。经院党委书记杨纯研究决定,徐静牵头负责此事,解剖教研室副主任张炳常和形态教研室的副主任陈克铨参加,组成三人小组。
根据陈克铨后来接受采访时回忆称:“当时因为跟苏联关系很紧张,所以我们去了几个人到明志明那个(墓)。后来听说也没看到明志明的遗体,只是跟他们讨论一下,有些东西他们也不会去讲,所以很多的东西最后还是我们自己弄的。”[5]
张炳常此时正在平谷区接受教改和和贫下中农再教育,院里立即派车去接[3][4]。陈克铨着手准备药品、器械。徐静大清早前去拜访她的老主任——全国著名解剖学专家张鉴教授,向他了解孙中山遗体处理情况,后又拜访了一位病理科教授[4]。9时左右,三人碰面,共同商定了遗体初期防腐的方案[3]。
10时,三人携带药品、器械准时来到中南海。华国锋此时正在毛泽东卧室旁边一间大会议室主持召开会议。徐静向在场的人汇报方案,解答台下问题[3]。方案被批准后,徐静三人小组对毛泽东的卫生间进行彻底的清洁打扫和消毒,作为工作场地。
准备工作就绪,已至中午,三人开始往遗体里注射甘油、酒精和福尔马林等混合成的防腐液[6],下午两点半,顺利完成了全过程[4][7]。
9日下午4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宣布毛泽东于当天凌晨0时10分在北京逝世的消息。
10日,中央政治局一致决定对毛泽东遗体进行永久性保护,以供后人瞻仰。专家们请示华国锋等人同意后,采取了大剂量注射防腐液的方法,但注射后遗体产生肿胀现象[3][4]。经过揉挤等处理,到11日清晨,面部明显消肿,两耳外翘也不明显了,颈部还是很粗,其它部位则被衣服遮挡,将就可供瞻仰了。
中共中央决定,从1976年9月11日至17日,毛泽东遗体要移进人民大会堂,供群众吊唁、瞻仰[8]。
11日清晨,遗体开始向人民大会堂转移。同日,防腐小组(后改称卫生保护组,再后来被正式命名为遗体保护科研领导小组)成立,组长是卫生部副部长黄树则,领导成员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吴阶平、北京医院院长林均才、解放军305医院院长李志绥和徐静,组员包括临床、病理、解剖、组织胚胎、生化和微生物学专家30多人[4][7]。
11日10点,吊唁正式开始,由于定制的棺罩还未做好,遗体是敞放的。启动了大厅内全部的风冷设备,使室温降到了15℃以下[8]。
11日午夜,毛泽东遗体被放入赶制好的能够降温、隔氧的有机玻璃棺中[8]。
12日的政治局会议上,华国锋发言称,“我现在向大家宣布,经过越南专家组和中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主席的遗体已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可以永久保存了。”会议最后决定在天安门广场立即修建纪念堂,安放毛泽东遗体,供全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瞻仰[1]。
13日,中共中央专门设立了华国锋为组长的“毛主席遗体保护领导小组”[4]。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担任办公室主任,小组办公室设在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南街九号[9]。当时凡属涉及毛泽东后事的任务都须高度保密,办公室对外称“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简称“九办”[4]。
至17日,群众吊唁、瞻仰结束。18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追悼大会。
“769”地下室 编辑
9月20日凌晨3时50分,毛主席遗体由华国锋、汪东兴等一行人护送离开人民大会堂,穿过长安街,驶向林彪生前居住的毛家湾。在毛家湾一院落内有一宽阔的地下通道,足以使4辆汽车并排通过,进入通道100米后,到达代号“769”(毛泽东逝世日期为76年9月)的地下室[7]。
此处原来是某医院的地下手术室,设施完善。按照遗体保护的要求,北京冷冻机厂在一周时间内对每个房间进行了改造,具备密封、隔氧、低温的环境,用作毛泽东的遗体保护室[7]。
保护室的中央是一个巨大的钛金属容器,装满了专门配制的用于遗体长久保存的药液。遗体移来第二天,即被浸泡于药液中[3][7]。遗体保护小组在此地下室工作近一年,1977年8月20日凌晨,毛泽东遗体离开“769”地下室,驶向毛主席纪念堂,于当天上午遗体移入水晶棺内[7]。
毛泽东水晶棺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 ↑ 1.0 1.1 1.2 毛主席本想百年之后落叶归根. 新华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8).
-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逄先知、金冲及主编 (编). 《毛澤東傳(第六卷)》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中和出版. 2011. ISBN 978-988-15116-8-3.
- ↑ 3.0 3.1 3.2 3.3 3.4 3.5 3.6 生活报新街派. 毛泽东遗体是如何保存的. 新浪新闻.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酿得风采驻宇寰. 中国机关后勤. 1999, (第6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9).
- ↑ 《上海纪实-档案》 20160217 青松不老——揭秘毛泽东身后的“一号工程”. 央视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0).
- ↑ “一代国医”吴阶平. 人民文摘.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0).
- ↑ 7.0 7.1 7.2 7.3 7.4 7.5 毛泽东遗体保护工作揭秘. 韶山新闻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8).
- ↑ 8.0 8.1 8.2 毛泽东遗体保存过程. 文摘报. 2010年12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8).
- ↑ 王恩收. 毛泽东遗体保存始末. 《党史纵横》. 2009年, (第7期).
本页面部分内容来自维基百科
编辑需知 编辑
毛泽东死后最初几天发生的事情,各方记载略有差异。本条目主要参照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官网刊登的一篇文章(存档)(文章转载自《中国机关后勤》,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机关刊物)对各方说法进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