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市場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6年1月5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股市或中國股市一般指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的股市,有時包含香港聯交所的股市。
結構[編輯]
中國股市(大陸地區)主要由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股票構成,如包含香港則亦包含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公司。並有所謂「新三板」的櫃檯交易股票。2009年,深圳證券交易所推出中小企業創業板。2019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科創板。
大陸證券交易的監管機構為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歷史[編輯]
1949年以前[編輯]
1891年,上海掮客公會成立,1904年更名為上海證券交易所。
1920年,由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改組成立「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抗日戰爭以前絕大部分交易為公債投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該所奉命停業。1943年9月29日在日偽當局的壓力下復業。1945年8月18日該所被重慶政府下令查封停業。1946年5月南京政府宣布要恢復股票交易,責成杜月笙牽頭籌備。1946年9月1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上市股票以華商工礦企業為主。
1948年2月15日,天津證券交易所開業。
1949年5月27日解放軍進入上海,6月10日上午荷槍實彈全副武裝,突然襲擊查封上海證券交易所,並當場逮捕交易商238名,上海證券交易所自此關閉。
1949-1952年[編輯]
1949年,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進入尾聲,中國共產黨逐步控制中國大陸的大部分城市。
1949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天津,天津是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最初,天津市軍管會為穩定市場,打擊金銀外幣買賣活動並明令停止證券交易活動。後為穩定商品市場、吸收部分社會游資以及調動私營工商業者恢復和發展生產的積極性,決定放開股票交易,1949年6月1日,天津市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1950年2月1日,北京市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1951年11月,天津市投資公司發行的股票上市。
1952年初,開展「三反五反運動」後,中國政府開始對私營經濟全面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天津市證券交易所和北京市證券交易所宣布停業清理,中國大陸建立長期資金市場的設想就此擱淺[1]。
1986年,證券業改革試點[編輯]
1986年8月5日,人民銀行批准瀋陽市信託投資公司主辦的瀋陽證券市場開始辦理有價證券櫃檯轉讓。同年9月26日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部門,開始掛牌交易「小飛樂」和「延中實業」的股票。
1987年9月27日,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也是第一家證券公司。
1988年7月9日,人民銀行召開證券市場座談會由人行牽頭組成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
1990年,證券業改革開放[編輯]
1990年11月,深圳證券登記有限公司開始試營業。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舉行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典禮。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在浦江飯店敲響上證所開業的第一聲鑼。上市交易的僅有30種國庫券、債券和被稱為「老八股」(延中實業、電真空、大飛樂、小飛樂、愛使、申華、豫園、興業)的股票,當時股票漲跌幅限制為5%。
1991年4月,深圳交易所發布股票價格指數。4月22日,深圳股市當天零成交量,同年9月6日深證綜指跌到45.65的最低點。
1991年7月,上海交易所發布股票價格指數。
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1992年5月21日,滬市全面放開股價,股市全面上漲,最高升至1429點,帶動中國股市的第一次牛市。
1992年8月10日,深圳發售1992年新股認購抽籤表,發生震驚全國的「8·10風波」。大量投資者湧向深圳,甚至利用收購回來的身份證認購抽籤表,造成社會混亂,政府出面干預。
1992年10月12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及中國證監會成立。期間兩市股價全面下跌,牛市結束。
1992年,深圳原野公司因董事長轉移、侵占上市公司資金等問題而被調查停牌,此為第一隻被停牌的股票。
1993年,股票市場地位確立[編輯]
1993年,國務院發布《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這是第一部有關股票發行和交易的行政法規。同年還發布了《企業債債券管理條例》、《證券交易所管理暫行辦法》等法規。
1993年7月至1994年3月,青島啤酒、上海石化等公司在港發行H股上市。
1994年7月底,中國證監會推出多項利好政策,8月1日當天兩市強勁反彈均超過30%,一個月後上證指數突破1000點,比7月上漲了三倍多。
1995年7月中國證監會正式加入證監會國際組織。1998年國務院證券委撤消。
1995年3·27風波[編輯]
1995年2月23日,上海國債市場發生327國債期貨事件。中國期貨市場於1995年進行全面的整頓清理,資金轉而投向股票市場。同年8月四川長虹轉配法人股違規上市,暴露了包括證券交易所在內的證券市場各主體都有違規違法的風險。
1996年深圳市場出現短暫繁華,後受到政策影響下跌。1997年中國證券市場建立以來最大的欺詐案瓊民源案被查處。同年中國證監會對違規的深發展、君安證券、海通證券、申銀萬國、廣發證券、大鵬證券等公司作出處罰。
1998年開元、金泰兩隻封閉式基金在兩交易所發行上市,標誌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正式啟動。同年年底,《證券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於次年7月1日正式實施。
1999年5·19行情風波[編輯]
1999年5月19日,在龍頭股四川長虹、深發展及科技網絡概念股的帶動下,5·19行情啟動,新一輪牛市出現,此次行情一度到達2245點左右。
2000年12月12日,寶鋼股份上市,中國證券市場迎來第一個超級大盤股。2001年8月8日另一個超級大盤股中國石化上市,中國股市開始了漫漫熊市。
國有股減持[編輯]
中國股市最大的特點是國有股、法人股上市時承諾不流通,因此各股票只有流通股在市場中按照股價進行交易,然而指數卻是依照總股本加權計算,從而形成操盤上的「以少控多」的特點。例如比較顯著的是1997年以前的東北電、吉林化工,由於其總股本較大而流通股數較少,因此只動用少量的資金影響這兩隻股票,就能形成對指數的部分控制。
到了2001年後,中國證監會逐漸提出要解決國有股的不能流通問題,要盤活國有資產,曾先後出台了一些方案。但由於在當初的上市發行環節,流通股股東以超高市盈率購買了流通股,而出台的這些方案都或多或少地損害了流通股股東的正當利益。市場對國有股減持計劃的不認同,加上9·11事件爆發,美國網絡股泡沫破裂,上證指數由2245點跌至1500多點,從此步入熊市。迫於市場的壓力,中國證監會宣布暫停「國有股減持」的改革。
股權分置改革[編輯]
2005年6月,中國股市上證指數跌至998點左右,滬深兩市的總市值才3萬多億元,僅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6.8%。中國證監會再次提出「股權分置改革」,其實質仍然是國有股減持,不同的是,這一改革以消除股權分置為目標,連法人股的流通都包括了進來,通過原有大股東對流通股東的各種補償政策(包括送股、發行權證、資產重組等),實現大股東的股權流通。市場對股權分置改革的分歧巨大,有人認為補償方法判斷欠缺公允。不過從當年年底12月開始,中國股市再一次步入牛市行情。2007年10月,上證指數一度達到6124點,漲幅驚人,股市產生嚴重泡沫。
「次級貸款風暴」影響下的股災[編輯]
從2007年11月底開始,受美國次級貸款問題及市場過度擴容影響,中國股市開始下挫。2008年10月28日,中國股市暴跌至1664點,從本輪行情最高點下跌超過72%,創下當時全球股市最深跌幅。大多數市場參與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受大小非解禁影響,徹底改變了市場供求關係。面對市場投資者對於股改對價明顯過低、股改已經失敗的質疑,政府一直沒有回應,也沒有出台有利於市場回暖的政策。由於本輪牛市吸引了包括中產階級的各個階層參與,被套牢的他們的消費能力和行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中國經濟擴大內需、減少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引發巨大挑戰。
歷史著名事件[編輯]
- 「最早股票之爭」:成都蜀都、深寶安、天橋百貨、飛樂音響4隻股票都曾被稱為第一股。
- 「楊百萬」,上海股民楊懷定是中國散戶投資者的偶像。
- 「深市零成交」
- 「深圳8·10事件」
- 「原野案」
- 「寶延風波」
- 「蘇三山案」
- 「萬科股東之爭」:萬科管理層與股票承銷商的衝突。
- 「瓊民源案」
- 「紅光實業案」
- 「大慶聯誼案」
- 「鄭州百文案」
- 「呂梁事件」:呂梁操縱「中科創業」(「康達爾」)事件。
- 「銀廣廈案」
- 「藍田股份事件」:上市公司製造虛假材料。
- 「德隆事件」:德隆公司操縱上市公司。
- 「科龍案」
- 「基金黑幕」
- 「國泰證券雲南余卉案」
- 「蘭州鐵路局張寧案」
- 「廣發證券借殼延邊公路內幕交易案」
- 「杭蕭鋼構內幕交易案」
- 「首放諮詢汪建中操縱市場案」
- 「漲停板的取消和設置」
- 2007年中國股市泡沫
- 「印花稅調整起伏」
- 2011年重慶啤酒股價暴跌,由此產生描述股價暴跌時散戶心態的名詞——關燈吃麵。
- 2015年中國股災
- 徐翔涉嫌內幕交易、操縱股價案
- 熔斷機制試行
- 康得新虛假陳述案
參考文獻[編輯]
- ↑ 武力. 建国初期的股市和建立长期资金市场的设想. 當代中國研究所網站,原文發表在《國際金融研究》1994年第1期. 2003-12-31 [2012-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6)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