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權力

本條目探討內容為,在不同時期,中共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大事務在實際上主要是由哪些人或機構決定的。

建國前 編輯

第三國際 編輯

中國共產黨是第三國際[註 1]的一個支部,中共早期在重大決策和重要人事問題上都受共產國際的影響和制約[1]:4。中共的早期領導人都要經過共產國際的認可和批准,有時共產國際還直接插手領導人的更替[2]

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並於5月25日公開宣佈《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聲言這是為了適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便於各國共產黨獨立處理問題。[3]相關人員和組織轉入隨即成立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國際部

毛澤東 編輯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初步確立了毛澤東在軍事上的領導地位。

1938年9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王稼祥從莫斯科帶回共產國際指示。在王稼祥臨回國時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季米特洛夫特別囑咐:中共中央「在領導機關中要在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下解決。領導機關中要有親密團結的空氣」[1]:4

1942年2月開始的延安整風,完整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

1943年4月20日中央政治局通過《中共中央關於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賦予了毛澤東「最後決定權」[1]:8[4]。《決定》中規定:在兩次中央全會之間,中央政治局擔負領導整個黨的工作的責任,有權決定一切重大問題。政治局推定毛澤東為主席,凡重大的思想、政治、軍事、政策和組織問題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討論通過。書記處是根據政治局所決定的方針處理日常工作的辦事機關,它在組織上服從政治局,但在政治局方針下有權處理和決定一切日常性質的問題。書記處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組成,毛澤東為主席。書記處會議討論的問題,主席有最後決定權[1]:8[4]。這次人事調整,使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在組織上也進一步得到鞏固[1]:8

這個「最後決定權」存在和生效的時間並不長。1944年5月21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在全會期間由主席團處理日常工作,書記處及政治局停止行使職權。並推選毛、朱、劉、任、周組成主席團。1945年4月21,中共七大預備會議規定由毛、朱、劉、周、任組成七大主席團常委會。七大選出了新的中央委員會,成立了新的中央書記處,新的中央書記處的職權中沒有「最後決定權」的規定[4]

雖組織上再無此規定,毛澤東的「最後決定權」卻成為一種黨內習慣沿續下來。

建國後形式上的最高權力 編輯

形式上的國家最高權力 編輯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全國人大會議閉會時,則由其產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為常設立法機關,代為行使其大部分職權。

全國人大常委會與國家主席聯合行使國家元首職權。

形式上的黨內最高權力 編輯

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召集。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簡稱中共中央、黨中央或中央。在中共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委員會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領導黨的全部工作,對外代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中央政治局和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

黨和人大誰的權力更高? 編輯

毛澤東時期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人大長期處於軟弱癱瘓、可有可無狀態[5]

「文革」期間人大工作遭到嚴重破壞而陷於停頓[5]1975年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六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對應修改前的1954年《憲法》第二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對應1978年修改後的《憲法》第二十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改開」後 編輯

1990年3月18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參加全國人大、政協兩會的黨員負責同志會議上的講話中,系統闡述了「如何在保證黨的領導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大的作用」(「中國改革信息庫」收錄有全文:江澤民: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設有「中國共產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黨組」,黨組受中共中央領導,主要職責為:就常委會行使職權中的重大問題向中共中央請示報告;保證中共中央的決策的貫徹落實[6]

毛澤東 編輯

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終身出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一職。是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

1953年初,毛澤東嚴厲批評政務院(1954年被國務院取代)犯了所謂分散主義的錯誤,強調要加強黨中央對政府機關的領導[7]。根據毛澤東的批評與意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為中央主持起草《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中央人民政府系統各部門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及加強中央對於政府工作領導的決定(草案)》,3月10日下達各部門。決定:一、今後政府工作中一切主要和重要的方針、政策、計劃和重大事項,均須事先請示中央,並經過中央討論和決定或批准以後,始得執行。二、今後政府各部門的黨組工作必須加強,並應直接接受中央的領導[7]

華國鋒 編輯

1976年4月經天安門事件被毛澤東正式任命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第一副主席」為中共歷史上之首創,華國鋒在此之前於黨內並沒有排名,經此任命後直接躍升為黨內第二,成為毛澤東的「接班人」。4月30日,毛澤東為華國鋒親筆寫下「你辦事,我放心」。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身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的華國鋒成為黨內排名第一的領導人。

由於江青等人的強勢,重大事務都需經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討論後做出決定。

1976年10月6日,華國鋒聯合葉劍英、汪東興等黨政軍要人發動政變,粉碎「四人幫」。

一部分平常僅在黨內討論問題的國家大政方針,開始被釋放到社會上公開大討論,鄧小平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鄧小平 編輯

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領導核心的地位,取代時任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成為實際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開的中共十三大上,鄧辭去所有黨政職務並不再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但保留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之職務。由於不再擔任常委,鄧在形式上退出了中共最高權力中心。

1987年11月2日召開的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決定,最重要的問題上,仍然需要鄧小平同志掌舵[8]。《改革歷程》中提道「十三屆一中全會還議定,我們不僅是向他請教,向他通報,而且他還可以在家裏召集會議,重大問題可以由他來拍板。」[9]

1989年11月8日,85歲的鄧在十三屆五中全會上宣佈退休。但其仍是中共精神領袖。

江澤民 編輯

根據官方說法,江澤民自1989年開始,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鄧小平對中共的個人影響力一直持續至其1997年2月19日逝世。

胡錦濤 編輯

外界認為鄧小平隔代指定了胡錦濤。2002年11月15日,59歲的胡錦濤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上接替江澤民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

胡錦濤沒有被任何中共官方正式文件稱為「領導核心」,官方媒體統一稱呼「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外界一般認為,胡溫時期為九大常委集體領導制,胡錦濤很難插手其他常委勢力範圍內的問題。

另有觀點認為江澤民有意將常委人數擴大至9人,並在常委中安排自己的人。在高層中存在一個江澤民派系,對胡錦濤形成掣肘。

習近平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本維基作為中立的共產主義相關維基,稱「第三國際」比「共產國際」更為合適。
  1. 1.0 1.1 1.2 1.3 1.4 廖心文.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兼谈毛泽东核心地位怎样确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2). 
  2. 共产国际对长征前党和红军的影响. 新華網. 
  3. 《周恩来年谱(1898—1949)》.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89年版: 第555頁. 
  4. 4.0 4.1 4.2 档案解密:毛泽东“最后决定权”的来龙去脉. 中國經濟網. 北京日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7). 
  5. 5.0 5.1 求是理論網. 资料:党委书记兼任人大主任的模式创新. 搜狐新聞.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4). 
  6. 徐高峰,中國共產黨在人大設立黨組的前前後後,紅廣角2014(9):38-41
  7. 7.0 7.1 林蘊暉. 高岗事件始末. 愛思想.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0). 
  8. 《赵紫阳会见戈尔巴乔夫时说 中苏两党关系将以四项原则为基础 社会主义面临严重挑战不改革没有出路》. 《人民日報》. 1989年5月16日. 
  9. 趙紫陽. 《改革历程》. 香港新世紀出版社. 2009年5月9日: 第53頁. 

本頁面有大量內容複製自維基百科。